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英劇【維多利亞】觀後感及相關歷史知識

    201726日,是當今女王伊莉莎白(Queen Elizabeth ll,1952)登基六十五周年之藍寶石銀禧,與其曾祖母維多利亞(QueenVictoria ,1819-1901)在位六十三年還要長,是現今世界上在位與壽命時間最長之女性君王,也是英國君主史上在位管治最長之女王,可真謂喜事一椿! 而英國在去年(2016)也同時拍攝上述兩個女王之生平事蹟,一為CROWN 王冠,講述Queen Elizabeth ll之事蹟;二則為VICTORIA,講述維多利亞女王81年之生平事蹟。兩套英劇目前皆第一季拍攝完畢,並於201711月左右完成第二季拍攝工作。 而冠 第一季之著落點由女皇皇夫菲臘親王(prince Phillip)放棄其身份嫁入英國始至首相安東尼因未能處理埃及蘇伊士運河止,共十集,三十一年。 而維多利亞 則由女王繼承王位始至與Prince Albert生下首位公主Victoria 止,共八集,三年。現講述VICTORIA之觀後感與其相關歷史知識:

    內容從她的叔叔威廉四世(William IV,1765-1837)駕崩後繼承王位,本來維多利亞是第三王位繼承人,卻因喬治四世(George IV,1762-1830)之長女夏洛特公主(Princess Charlotte,1796-1817)21歲時分娩時去世,維多利亞成為王位第二繼承人。1837年之英國,正值大英帝國工業發展最輝煌之時期,維多利亞即位之初,為了擺脫母親與其情夫Sir John的掌控,逐漸依賴當時輝格黨(Whings party)首相墨爾本(Lord Melbourne,1779-1848),乃至於干預當時政黨首相人選,因當時墨爾本執政期間國會通過牙買加法案(Jamaica bill,1839立憲廢止奴隸制度,本想辭職的墨爾本爵士受到女王力勸(女皇多下身去探視她,違犯當時英國君主不干預首相之憲例)繼續執政(另一人選為Sir Robert Peel,當時英國宮廷侍女慣例由首相挑選,通常由其政黨所屬配偶擔任,但女王身邊四位侍女均為Whings議員之配偶,由於女王的堅持Peel無法得到女皇之信任,不能組閣,英國憲政慣例首相人選若要組閣必須得到君王支持)此外,女王即位之初受到侍女案(The case of Lady Flora:本為其母之侍女,維多利亞不喜,有次看到她腹部漲大而懷疑與Sir John有染懷孕,並命宮廷醫生Sir James Clark診之,在當時,任職王家醫生必須具有爵士職稱,且都為男子,侍女受到女王懷疑並要求醫生檢查是否處子之身同時認為受到極大侮辱,後證實為肝癌導致腹部漲大,因侍女Flora之親屬為Tory party,遂渲染此事,7月,侍女逝世,女王被譏諷能力是否足以管治)之影響而聲譽受損,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她沒有能力繼承王位,而仿如她祖父喬治三世(George lll,1738-1820)晚年瘋癲之事扯上關係。 
   由於女王繼位成為英國國王,按例她也應繼續家族在德國漢諾威之王位,可根據中世紀薩利爾法(Salic law)規定:"女性不可繼承王位"。 因此,王位落到Uncle Cumberland身上(King of Hanover,Ernst August l,1771-1851),可前者不滿足於小國國王,一直妄想貪圖英國王位,因此,維多利亞必須儘快結婚生下子嗣才能確保王位之穩定。 

   當時,其母之兄擔任比利時國王Leopold l(1790-1865。Princess Charlotte便為其妻,倘若沒有去世,便為當今英國女皇,而利奧普將成為皇夫,相較比利時國王前者為優,因此他在劇中一直耿耿於懷),女皇母系出身德國薩克林-哥堡-哥達(Saxe-Coburg and Gota)一系,所以利奧普積極推薦自身侄子Albert為維多利亞之夫婿。其實女王在位之初與歐洲各國王子也有往來,尤以俄國大公(Grand Duke)亞歷山大(Alexander,即後來之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交往甚密,可惜兩者由於己身繫於社稷不能自身婚嫁,在劇中女王說:"We cannot marry where we please, you and I."兩人相望卻不能掙開命運的枷鎖,實屬無可奈何。在第三、四集,Prince Albert來到白金漢宮,女皇最初不甚喜歡他,認為他呆、傻、自大、不通情達理。可是後來Albert成功打動了女皇的芳心,使女王說:"Albert,Will you marry me?",終於兩人成婚,但其路途也不甚平坦,因為Albert成為皇夫後,他的頭銜(title)地位與津貼(allowance)必須經過國會決定,當時國會上下十分不喜德國王子與女王成婚,劇中Robert Peel說:"How many more German princes are there hoping to grow fat on Britain's public purse,I wonder. I say let the Prince learn to be an Englishman on 20,000 a year. Furthermore,can the honorable member assure the Commons that His Serene Highness will not given an English title which allows him to sit in the other place ?We cannot have GERMANS running  the(our) country." 
      Queen Victoria、      Princes Albert、    Baroness Lehzen

   可見,英國人民對於又有德國王子入主英國相當反感,因為公主夏洛特便是嫁予來自同一地區之利奧普,後者拿著一年五萬鎊之優渥津貼,並用於包養情婦(mistress在基督教之歐洲世界中,只奉行一夫一妻制,因此萌生出情婦制度,國王可以包養無限個情婦,並可生下大量後代,只是這些後代均被稱為私生子/女(Bastard,此詞極具侮辱性,俗語稱雜種),沒有任何法律繼承權利,所以並不影響王室正統傳承,有些王朝甚至沒有正統子嗣只有私生子,並不能繼承王位只得由其血統中斷,時有發生),因此令到其侄Albert津貼減少,更沒有封爵。後來獲女王勉強頒受嘉德騎士勳章(Knight of Garter, KG/LG,為騎士勳章中最高級,但不是貴族爵位,因佩帶者自身必須擁有爵位,才能頒授。此章源於十四世紀愛德華三世時期,獲頒贈者最多不超過三十人,直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取消提名方式由她直接任命。所以Albert雖獲此章但由於他本身沒有爵位,因此不能進入上議院),經歷重重難關後兩人終於Royal St.James church完婚。婚後兩人十分甜蜜,據女王日記所載:"... I NEVER. Never spent such an evening!My DEAREST DEAREST DEAR Albert ... his excessive love and affection gave me feelings of heavenly love and happiness I never could have hoped to have felt before! He clasped me in his arms, and we kissed each other again & again! His beauty, his sweetness and gentleness – really how can I ever be thankful enough to have such a Husband! ... to be called by names of tenderness, I have never yet heard used to me before – was bliss beyond belief! Oh!This was the happiest day of my life!" 
嘉德騎士勳章紋式(The Knight of Garter )

   Albert於婚後積極尋找自己定位,皆因英國王室規定國王不能隨意召開會議或對特定議題發表己見,但此舉並沒對其他王室成員有所侷限,Albert遂決定出席廢奴會議發表講話,此舉成功大為激勵人心。不久,女王懷孕,出訪時受一青年開槍行刺,此事為女王增加許多同情心並一舉消除即位之初之醜聞,而該名行刺者最後以精神受常逃過一劫,這同時也彰顯英國法律與陪審團制度下人人平等之原則。 女王討厭害怕分娩(Childbirth),因為姐姐夏洛特便是因為分娩時離世,女王十分害怕步其後塵,如此一來,英國王室素有傳統,由宮廷大臣(Lord Chamberlain)負責向女王說明挑選攝政王(regent)一職,若孩子出生後女王不幸亡故,由攝政王處理國務。女王雖然不想挑選但最後還是挑選了Albert作為攝政王,並得到Tory一黨支持。最後在女王生產時刻,眾人都十分緊張,由其是King of Hanover.Uncle Cumberland 還特意回英一趟,等的就是女王能否順利生產,當然,事實最後證明母女平安,此後仍有七名子女陸續而來,英國漢諾威王朝也能持續穩定發展,結束第一季共八集的精彩且緊張的劇情。 
Queen Victoria and husband prince Albert with their children.

    上述是第一季劇情之內容,並佐以相關歷史知識,在看劇的同時也深暸背後的歷史含意,以下是一些劇情情節,我會分享其意義與相關歷史知識予大家: 
一、劇中開頭維多利亞知道自己成為女王後便任命家庭教師LehzenRoyal Household之掌管人,亦即為整個宮廷之管家,稱男爵夫人Baroness,相似於清廷之內務府(男爵夫人與宮廷大臣合併便是),掌管宮廷與女王日常起居生活及禮儀。而Mr.PengeMrs.Jenkins分別掌管宮廷用品和縫製衣服之副管家(我簡稱為副管家,較為清楚明白其等級差異),日後會常見前者與管家不斷為節省開支而爭執。 
二、由於近代開始電燈尚沒發明,傳統宮廷皆用蜂蠟(beeswax candle)製成的蠟燭照明,白金漢宮面積龐大,一個寢室動輒使用數十支,因此一晚可能會用於數百支,而一週更可能高達千支,因此劇中兩者爭執為節省成本,改用羊脂(tallow),兩者分別在於前者較為高級,燃燒時不會產生氣味,更遑論會掉下蠟來,後者則相反。所以Mr.Penge優雅地回答管家:"I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at we are having this conversation again" 真是十分有趣的一幕。 
三、劇中Lady Flora曾予女王忠告說:...I noticed during the parade that you turned your back on the troops on a number of occasions,I'm sure it was a mistake but,according to precedent if a sovereign turns their back on a regiment they will no longer form part of the household cavalry"(意思為如果統治者背向軍隊,就代表這一軍隊(皇家衛兵)就不再服從與作為妳統治之下的軍隊。) 顯然是在提醒女王不要再犯,但女王從不喜歡她,更遑論她所給的提議是好是壞,女王皆以不屑態度應對著她。而事實上,作為國家元首,確實不能背向你的軍隊,此舉意指你不再信任這群軍隊,因此在檢閱士兵之時國王元首時刻都要正向面對著軍隊。 
劇中出現之憲章派人士(Chartist),即英國憲政史上最有名之憲章運動(Chartism),發生於1838-1848年英國人民爭取政治平等與選舉公平之抗爭運動,事件高潮在於威爾斯Newport發生之抗爭,該次抗爭以14人死亡告終。此次運動激發英國自1832年改革法案以來更大規模改革,1838William Lovett提出六大要點:一、二十一歲成年男子普選權;二、採取秘密投票;三、劃分大小平等選區;四、廢除議員財產資格限制;五、議員支薪;六、每年改選議會。 以上六點是當時劃時代的改變,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最需要面對的問題。劇中女王特赦本來被判死刑之憲章派人士,改流放予澳洲塔斯曼尼亞島(Tasmania of Australia ),是當代英國流放犯人最重要之地。 
五、劇中女王在馬車上譏諷Uncle Leopold所在之比利時even在十年前都不是一個國家,後者馬上反駁英國王室也相當脆弱。確實,比利時立國一直要到1830年代比利時革命後才成為一立憲君主國,在此之前,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比利時和荷蘭合併,但由於兩國在民族、語言、宗教和生活特質與經濟上的不同引發兩國人士強烈不滿,才引發1830年自由主義者所發動的革命,並迎接德國薩克森-哥堡-哥達地區之利奧昔入主比利時,比利時王國正式立國迄至現今。 
六、劇中女王母親一直要求女王予她頭銜Queen Mother,也就是王太后。女王一直害怕封予她此頭銜後便干預她執政,所以遲遲未封。在此之前,她只能稱公爵夫人(Duchess),她在德國薩克森-哥堡-哥達之封號。 
七、英國宮廷禮儀:在第四集中,女王設宴招待遠道而來兩位德國王子,女王一放下刀叉即代表吃完餐點,男侍們也迅速收掉其他人的餐點,不管你有沒有吃完,女王吃完其他人便不能繼續吃其餐點(明顯地Albert不太適應這種禮儀),這是傳統的英式禮儀,也是禮貌的一種。 在現代來說,你早就吃完美味的餐點,別人還在吃,你卻要一直等待對方吃完才能結帳或吃下一餐點,確實也會等到不耐煩,在十九世紀的英國,怎能容忍此事發生,在紳士階級也不甚發生,更何況面對著當代英國之最高領導人女王陛下(Her Majesty)面前?不只是吃飯方面,倘若在聽演奏會中,女王感到不適要中途離場,所有演奏都要馬上停止,女王站立時,無人能夠坐下。或許你會問:為何還要這麼麻煩?我想這是一種尊重,一種禮貌。只不過你對象是誰,所做出的舉止也有所不同。
八、英國王位繼承規定:第五集中,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曾打敗拿破崙於滑鐵盧戰役之英軍將領)提出:"..the Sovereign may not marry a Roman Catholic without forfeiting the throne?" 意即英國君王不能迎娶羅馬天主教徒為王室成員,除非君王願意放棄王位。此舉在1688年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1688)後始確立,明令今後所有王室成員一律為新教徒而非天主教徒。而此一源流來自於十六世紀都鐸王朝亨利八世(Henry Vlll,The Tudor Dynasty)之宗教改革。 
九、劇中一直出現一個紅色的箱子(Red Box),那個箱子正是女王代表國家的標誌,女王每天都要批閱簽署箱子內所有文件,包括誥命、法令、國會議案等等文件,根據英國憲政慣例,法令經過國會通過後必須呈交女王簽署才能生效公布。現今卻演變成女王即使不簽署首相也可公布,但其正統性會大大減弱,可隨意推翻。不過,目前仍沒有君王如此做過,相信將來也很少出現這種進退兩難之情況。 
十、在第六集中發生王室地先後的問題:女王本想丈夫Albert陪同下進場,但Duke of Sussex卻反對,因為Princes Albert王室地位不高,上節提到,他只是一嘉德騎士,遠遜於公爵等級,這也是Albert一直爭取頭銜的主要原因,在傳統英國,即便是現今,等級階級依然十分森嚴,如劇中Duke of Sussex娶了平民為妻,但因不是貴族之後,不能稱為公爵夫人,她不能出席宮廷所舉辦之活動,也不能與公爵共同參與活動,合皆因她沒有頭銜。因此,女王特封予她Duchess of Inverness(女爵),於是她便有了入宮資格。 通常,這類被外界每視為討厭的階級象徵,往往都只有君王能夠打破。 
    以上十點是劇中較為常見且有趣的情節,倘若其他地方有疑問歡迎在下面詢問。以上之資料來源均來自牛津英國通史和英國社會史、禮儀方面等原文書籍此劇拍攝相當成功,且在取材方面與史料方面均鉅細無遺,令人可以欣賞劇情的同時也可以知道更多的歷史知識,融入當代維多利亞時期的思維脈絡。英式英語之韻味確實難學,但其韻味卻令人難以忘懷。 我雖一直受英式英語之教學,但其韻味百分之一都未有,確實唏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