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

防疫隔離19—20:終章

         終於來到第廿天了,明天(8/15)就是隔離完成的日子,回首這廿天的隔離生活,並不算充實。沒讀多少本書,也沒寫多少字的文章,也沒念多少的雅思,對未來的規劃與想法感到迷惘。常言道「家事,國事,天下事」,此話無論應用於帝王或平凡人之上亦十分恰當。只要沒有家事的掛礙,做起來事才會得心應手,像馬一樣不斷往前衝。

        回顧這三週時光,創下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這麼久足不出戶;第一次使用酒店浴缸泡澡;第一次在酒店住這麼久;第一次過上廢人生活,全靠酒店、朋友與妹妹提供食物與物資,嚴格來說應是難忘,絕對能成為日後不可磨滅的回憶。人生有許多不同的回憶,開心的、難過的、值得紀念的、不值得紀念的、應該遺忘的、痛心疾首的,等等等。不知道出去之後所承受的事情,是上述的那一種呢?喪失動力已久的我,到底還需要用多久的時間,才能振作起來?

2021年8月11日星期三

防疫隔離Day13—18:一些看法

         這幾天都沒特別的事項,隨著一家四口的情況逐漸好轉,以及周遭的個案均呈陰性,澳門政府也就在昨天(8/10)宣布終止「即時預防」政策。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好事,只知道政府有他的考量(或許是自私,出於對經濟,或不想被罵)。總言之,祈求接下來至8/18日都相安無事,政府繼續嚴密防疫,那便是百姓之福。

        閒來無事,就繼續讀書啊。可喜的是,前天尋找英國通史的著作之時,意外發現當年大二時修英國史的指定教材:《牛津英國通史》。這本書是史家Kenneth. O. Morgan所著,他是威爾斯人,是有名的英國現代史(modern history of Britain)學者。這本通史更代表他的學術高峰,不僅成為各大學的指定教科書,更售出過百萬本。對於一名史家而言,有人認同,閱讀,願意買回來就已經很高興,很滿足了!確實,這本通史由淺入深,除了簡略描述各朝代的史事外,還會融合當代的著作來切入該時代的特性。英國史分期十分有趣,她不像中國史或日本史般,而是有她獨特的分期方式。基本來說,英國習慣用「大事」(great matter/matter)作為分水嶺。順序為:1、Roman Britain (AD. 43—410);2、Anglo-Saxons(Early Medieval England, 410—1066);3、Norman-Plantagenet (1066—1485);4、Early Modern Age (1485—1603);6、Short 17th Century(the Stuarts, 1603—1688);7、Long 18th Century(Glorious Revolutions till Georigan, 1688—1799);Long 19th Century(Victorian Age, 1837—1901);10、20th Century (1901—1999)。從以上的分期得知,不列顛史分別以羅馬征服、盎格魯—撒克遜人、諾曼人入主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建立、都鐸王朝的建立、蘇格蘭詹姆士一世暨六世入主英格蘭,英蘇聯合、光榮革命、喬治時代、維多利亞時代至其去世後的二十世紀(短暫的愛德華時代與兩喬治時代)。不難發現每個分期都圍繞王朝的建立,重大深刻的歷史事件為主。因此有長十八、十九世紀和短十七世紀的區分。

        當年指定這本著作為教材,本想說能獲得豐厚的知識。豈料簡體譯本的素質很爛,排版不說,譯者王覺非的翻譯堪比垃圾,讓大家都讀到十分辛苦,痛苦!連我對英國史有濃厚興趣的人,我也不知道在這本教材上學到什麼。故此我特地從Amazon.com花下重金,訂下原著,才發現原著根本與譯本相差太遠。前天找到這本再版的《牛津英國通史》,重新排版與翻譯,看起來煥然一新,十分期待。不過,此次下載的是epub電子書。近年來,因應紙本書愈來愈多,每次搬家或位置擺放都極費周章,所以萌生建立起電子書庫計劃;加上手邊有兩個極為方便與藏書量極多的資源網站,下載起電子書來可真是極其便利。從二月開始,至今已下載超過2,600本,共50gb空間的中型電子書庫。其中,又分為「紀禎電子書庫」與「大英電子書庫」。希望在日後可以逐漸取代購買紙本的習慣,除限定、精裝或必須買外,其他均用電子書代替。

        不過,這樣的轉折,也並非一時三刻而定。這幾年來各大出版社開始重視電子書,即便是傳統的三民書局亦如是。我當美香師助理4年,也利用電子書解決不少問題,同時使美香師開始接受使用電子書。電子書之便利,對於史學數位化而言,具有莫大的益處。其次,是搬家的問題。承如上述,在臺生活8年,除去年因寫作論文無暇搬運外,其餘7年都要面臨這一惡夢。雖說是惡夢,但每次的搬運都考驗著我的收納技巧與功力,真是日益精進,其實也是一大樂趣啦。只是這種樂趣真的不宜每年都上演一次,實在是累。為考量到未來可能要前往多個地方繼續學業,心想總不可能每次都把紙本書寄來運去吧,這樣也增添遺失紙本書的風險。故此電子書的確能助我將來的學業。只是要習慣電子書,還需要一雙很好的眼睛。自小配戴眼鏡的我,皆因看書使近視深至550—600度,我稱之為「學術病」。在學界中,很少學者或老師沒有配戴眼鏡,無論是日常不配戴,看電腦或看書時也定要配戴,可想而知這一「學術病」的稱呼恰如其分。退休研究員,著名的宋史學者柳立言,他的近視深至千度,曾開刀三次,視力未有改善,才決定提早退休。幸好第四次冒險開刀,視力比預期有所改善,否則難以繼續學術研究。針對這個學術病,排版與字體成為解決問題方法之一。有好的排版與得宜的字體,以及擁有適合的閱讀器材與工具,方能有效地舒緩眼睛疲勞,而日常也盡量避免用眼過度。畢竟靈魂之窗只有一雙,用壞了難以用其他方式彌補。

澳門防疫大事(下)

         8/4日,係澳門開埠以來首次遭遇因大疫而需要全民檢測的日子。略為回顧19世紀末至20世紀港澳史上的大疫:澳門自1557年葡萄牙人居住以來,至1999年回歸中國,長達五個多世紀的時間,甚少發生大疫。而鄰近的香港自1845年割讓予英國後,至20世紀初曾多次發生鼠疫,當中更以1894年最為嚴重,更是「第三次全球鼠疫大流行」的其中一次(爾後在2003年SARS也是經由香港「流行」﹝epidemic﹞傳播到世界各地,所幸未有造成「全球性傳播」﹝pandemic﹞。該病毒在2003年6月突然消失,6月23日香港正式從世衛疫區除名)。因香港是當時英國與亞洲地區的貿易港,源源不絕的貨輪與船隻將疫情擴散至亞洲地區(日治台灣、英屬印度),埃及、南非與美國舊金山等地亦出現鼠疫,其後成為該地的風土病,多人病亡;在香港本土,鼠疫造成2000多人歿。此後鼠疫也成為香港的風土病,每年皆有20,000人因此而亡。隨著治療方式與衛生政策日益改善,到1930年代鼠疫在香港已不復再見(全球流行性要到1950年代才告終)。

        澳門在葡治以來發生的疫情主要分為四種:一、霍亂(1858年、1862年、1888年、1908年、1916年、1927年,死518人);二、鼠疫(1895年、1898年、1900年、1907年、1909年,死3794人);三、全球性流感(1918年,死120人);四、腦膜炎疫情(1932年,死90人)。其中,以鼠疫為大宗,澳葡政府因應1894年香港鼠疫,於5—6月陸續頒布〈防疫條例〉與〈辟疫章程〉,加強防控自廣東和香港來的商船與民眾,並增強市民的衛生意識與其他地區的入境限制。1895年3月,來自香港的一名鼠疫患者(中國成人)在澳門病逝,爾後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傳開。僅3—5月,因鼠疫而歿的市民達1000多人。雖說數目少於香港一倍有多,但也造成澳門市民的恐慌。至7月,鼠疫逐漸受到控制,可是鼠疫自此成為澳門的風土病。截止1909年,死亡人數達3700多人(澳門社會文化學者黃雁鴻提及此段時期鼠疫造成2,594人死亡),遠遠超過霍亂與流感。有鑑於此,澳葡政府於7月設立「長開醫館」,免費替華人治病,尤以針對低下階層的華人。這所醫館被視為是日後澳葡政府衛生司的前身,也就是現在的衛生局。另外,頒布一系列市政衛生、防疫與飲用水法例,改善華人地區(北部七村)的公共用廁與日常衛生,杜絕鼠疫再次發生。基本上,當時以大三巴以南的葡人地區,在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的確略勝華人一籌。我們看到澳葡政府在鼠疫後大力著手改善衛生與飲用水,推測同時也想改善霍亂疫情。因為引起霍亂的根源來自飲用水的不潔與污染。雖然在1908年後還有兩次霍亂疫情,但兩者都相距八年以上,也未有如鼠疫般引起嚴重疫情。1927年更首度引入霍亂預防針,可施打人士均以葡人為主(2500名),僅有500名華人受惠,推估這些華人是當時的中產或與葡人上流階層關係密切,病亡者應為七華人村之低下階層。且1927年後霍亂絕跡,可以看到疫苗與衛生政策的功效開始呈現,也讓澳門在未來半個世紀絕少發生如鼠疫般的「大疫」。

        話說回來,8月4日晨,全澳41處核酸檢測站陸續完成,開始接受市民前往接受檢測。第一天將近25萬名市民前往所屬的檢測站,各站輪侯等待時間長達數小時以上,各人叫苦連天,紛紛抱怨為何要遭此霉運。此時矛頭定是指向12歲女生與濠江中學,最能理解與正常不過。不然,難道要去怪責染疫飛機?或遺留病毒下來的人?各人深知怪責死物並沒有用,且連誰遺留病毒也不清楚,試問誰會願意將矛頭指向意向不明的人、事、物呢?不過,確診者仍在隔離觀察,政府與濠江中學校長也出面呼籲民眾別再怪責涉事女生。這一招當然沒用,涉及到市民的公眾與私人利益,在社會學的角度而言,並非如此容易解決。

        在Facebook所見,各站平均有600—1500人以上排隊,各站檢測人手短缺,分配不均,也使市民深受等候之苦。直到半夜3—4點,仍有許多市民接受檢測,可真是破天荒的歷史紀錄。不少朋友都靜待半夜才出外,以為速度會快一半。更不巧的是,半夜下起傍佗大雨,各人都要撐起雨傘在大雨中繼續等候。加上政府資訊混亂,臨時增加「口拭咽子」政策,讓原本想要接受此方式的人感到不爽。如是者,澳門人經歷了繼天鴿風災後又一次的全民行動。

        8月5日下午1449,政府宣布接受檢測者共有34.5萬人,即全澳一半市民已完成檢測;8月6 日,共有64.9萬人完成檢測。從8月4日至6日三天,基本上已完成全民檢測。8月7日政府宣布連同前次自費核檢的外僱人士,完成檢測者達71萬人次。雖然第一天眾多措施與設備和安排不足與混亂,但相較以前的一貫做法,第一天亂是正常的。根據個人親身經驗,一下機僅有七人都能安排到十分混亂,更何況是71萬人次要在三天內完成此一檢測?我們不能期望閒置已久,行政效率不彰的政府能一躍成為民眾心中的「理想政府」,「時間」是實現這個想像的唯一方法。我們看到第二天開始人流逐漸減少,設備與措施皆有提升,這才是改進改變的務實之道。在未來,倘若政府再遇上大事之時,希望其實施的方式與經驗能如居民所願,盡量減少市民的不便,以及增加政府行政和檢驗效率。

2021年8月9日星期一

防疫隔離Day8—12:澳門防疫大事(上)

         隔離第8天,已經開始出現無聊之狀。我常言道「有一不忘友誼之心,朋友真的是我生命最不可或缺的要素」。全賴朋友多番投送物資,方得以在這廿一天隔離生活中有一點慰藉。

        不過,就在第10天之時,竟發生疫情以來始料未及之大事:一名12歲就讀濠江中學的女生,從西安經南京往珠海入境澳門後,將Delta(印度變種病毒)病毒傳染給父母與胞兄,造成一家四口的確診案例。由於事出突然,係該女生之父母在珠海做核酸檢驗之時,發現兩人皆是陽性,才通報予澳門政府知悉,遂立即採取封城行動。下午三點,政府透過各傳播渠道宣布本澳增加四名確診者,一家居住在連勝街一帶。不到十分鐘,治安警與衛生局人員迅速抵達該區,架起封鎖線,形成一包圍網,稱為「紅區」。據政府規定,被劃入紅區之建築與居民,不得外出,必須待在原地等候檢測與接受醫學觀察隔離7天,只有住在該區的居民才能進去。時值上班時間,民眾得知消息後均感恐慌,因為政府宣布下午03:30起所有出入境者均需持有24小時的陰性證明,外勞與日常居住在珠海,但卻在澳門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不方便且突然的事。下午4點,封鎖工作完成並展開消毒,政府高層召開記者會宣布接下來的乃疫政策。當時心裡在想:完蛋了!澳門向來都是防疫模範生。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僅有58宗確診案例,其中僅有7例為本土,其他都是輸入性個案,且0人死亡。如此優秀的防疫成績,就被這一家四口給打破了。澳門人口共60萬,人口密度是世界上第一名,倘若防疫不嚴,我們肯定遭殃。

        與此同時,政府、輿論和媒體開始將矛頭指向12歲的女孩。一開始,政府直接公布他們的住址與行蹤足跡。當下就覺得十分傻眼,我相信沒有人想要確診,他們成為眾矢之的,十分可憐。而且公布詳細地址,難防日後有人找他們麻煩。然而,隨著公布的訊息愈來愈詳細,我覺得他們毫不值得護航。先撇清與此事有關的學校高層與政府政策,就一家四口的「個人行為」而言,是十分自私的。首先,不要說12歲的女孩不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沒有跟老師說。我不接受這類的說法。現今12歲的小孩早已非我們90後出生的那一代了,現今科技之發達,養育方式之不同,教導思維之另類,我相信12歲的孩童能夠分辨出何謂「不舒服」。何況她的症狀皆符合確診之症狀:咽痛、喪失味覺與嗅覺,發燒。其實只要有不舒服,報告給老師知道是常識吧?我推測隱瞞原因有二:一、女生不想獨自留在西安醫院治療;二、女生仍想參與舞蹈交流團,抱有僥倖心態認為「只是不適應當地氣候,或水土不服而導致這些症狀」。女生7/22發病,居然還能拖5天,即7/27沒有上述症狀後,就以為自己康復了!需知道病毒傳染是前後4天,共一週的時間,女生體力的CT值達到30,而其父母與胞兄各10而已。顯然是女生回澳後才傳染給他們。這一系列的個人行為,絲毫沒有為家人與大眾著想。從這點也能看出00後教育之失敗,因為女生的父母行為同出一轍。

        女生先7/25回澳後,因仍處於病毒傳播期,首當其衝便是其胞兄。7/27出現咽痛、流鼻水和發燒等症狀,但是沒有就醫,還前往圖書館與流連其他地方;其父母直到8/3才被驗出確診,在此之前,女生父母早已出現不適症狀。問題來了:為什麼接連女兒、兒子、母親與父親相繼「生病」,除兒子外,其他人都沒有自覺要前往醫院診斷呢?更荒謬的是,為什麼兒子有確診症狀,卻沒有告知醫生其妹剛從西安回澳就有這些症狀呢? 我們假設,如果從兒子這一關先說出,後發現,是不是立即縮減傳播天數?政府也好採取應對政策?然而他們生活依舊,就醫後亦沒有留在家裡休息,相反還前往雅佳茶餐廳用餐,父母親仍繼續上班(中間母親有請假在家休息),就這樣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危及他人。綜上所述,這一家四口成為眾矢之的,並非空穴來風。歸根究底,如果其中一位稍有常識或惻隱之心,能多為其他人多想一點,也未致於造成目前的窘境。

        再來,學校高層的決策。教發局早在六月初發信予各位學校,「強烈建議做好評估,確定是否有必要前往內地各省繼續交流活動」。據我所知,永援中學不惜貼補一些費用,取消數班往內地之交流活動。可是,本澳濠江中學卻依舊其與西安舞蹈交流活動,讓21位師生承受不必要的風險。雖然西安屬於中低風險區,但無法確定此行是否一點「風險」都沒有?相信校方也定抱著僥倖心態,相信如有天助,一定沒事!可惜上天狠狠打臉,不僅一人有事,全澳遭殃。還牽扯到珠海—南京—西安三地的防疫政策。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次真的是「動一人而亂四地」,可真嗚呼哀哉。校方自恃與內地關係密切,更是澳門500年以來第一所親中學校,在此事上也沒法為所欲為,因為這次牽連到全澳市民之日常生活與性命。8/3當天,校方發表道歉聲明,說明此次思慮不周,未有做好評估,為此向全澳市民致歉。我深信僅「思慮不周」,「未做好評估」之說詞實難讓廣大民眾接受。濠江中學之名,本就有刻版之形象,相信經過此次,全澳市民對「濠江中學」一詞添上「另一層意義」了。

        最後,政府之責。此次防疫之破口,紛紛被民眾質疑:為何女生入境之初沒有成功堵住?健康碼是否沒用?實施各場所必須查看健康碼後,為何還能使一家四口活動自如?政府為何對內地之防疫標準如此寬鬆,是否有討好中央之嫌?凡此種種,皆揭示澳門政府與內地通關之基本政策,並非全然成功。2020年初,澳門經歷了封關14天之政策,賭場關閉。在這段時間,澳門人共體時艱,成功捱過這段時間。其後因防控嚴格,加上內地疫情稍緩,兩地遂陸續通關往來。身旁有不少朋友得益於此政策,不能出國之際,唯有前往祖國內地。一睹其雄偉的山河景色。然而,在這次一家四口確診事件中,當年得益者紛紛轉向,抨擊政府為何管控不嚴,為何只獨厚於內地呢?日前,在Facebook看到一則貼文,指出「2020年1月後得益於此政策的人根本沒資格說三道四」,我對此深表同意。首先,如果沒有這次事件,通關政策是否一如既往,繼續互通往來呢?其次,身旁摯友皆計劃好往內地旅遊,廈門、四川、湖南等地,若沒有發生此次事件,她們是否如計劃所定,繼續往這些地方去呢?一家四口確診,打亂這些計劃;甚至廈門回來的摯友,也因各地疫情起而需要「自我居家隔離」。我想表達的是,這些得益於通關政策之人,心裡也肯定想通關政策愈便利,對自身的旅程負擔也減輕。防疫需要做,但只需「過得人,拜得神,心安理得便可」。這樣的想法有助於政府制定政策嗎?顯然不能。政府應該在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迅速修訂通關政策且嚴格執行。不過,民眾的個人修養也需跟上。此次漏洞原因之一,便是在詢問該女生身體狀況之時有所隱瞞,醫護人員根本無法確定她說的孰真孰假。堵塞此一漏洞,唯有在過關之時當場快篩,方能有一定成效;相較以詢問方式依賴其個人品行,仍然有其風險存在。

        其實,就此事的性質來看,三方都需要負上責任。政府的把關不嚴,學校沒有穩健妥當的決策,一家四口的自私,使澳門這個擁有71萬人口的小城蒙受突如起來的驚嚇。接下來,政府宣布8/4—8/7三天進行全民核酸檢測,更激起澳門人的怒火與不滿。

2021年8月1日星期日

防疫隔離Day 3—7

     天啊,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隔離第7天了。這幾天都在享受隔離生活,讀個書,追個劇;晚上飽足一頓後,等到0830檢疫員來探體溫,再去泡個熱水澡。看起來過得不錯的生活,其實也就為了打發隔離無聊的時光而已。

    以下從酒店伙食、設備和日常之事三個面向分享這幾天的生活:

  1. 酒店伙食:這點真是最意想不到的驚喜。回來前不斷看到朋友在Instagram story發布有關隔離時酒店送來的劣食,讓我有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沒想到入住第三天起,中午後的膳食已然驚艷到我。分別有:肉餅菜;西芹雞肉/雞扒菜;冬粉肉絲;油雞叉燒;排骨菜心和洋蔥豬扒等等。不僅如此,我最討厭吃番茄蛋,本想告知前檯說下次可否換別的,或乾脆不用送了。萬未料到5分鐘後打來通知說廚房會多弄一個炒蛋給我,最後送來的是我的愛食之一:蔥花香腸炒蛋。天啊!太感動了,這些菜通通都是我愛吃的。絕對沒有誇大事實,這幾天以降送來的白飯統統清光,對於平常只吃一碗飯的我來說,負擔真的太大,但真的十分飽足!
  2. 設備方面:前篇日誌已大概描述酒店內設備,後來發現電視不斷播放奧運實在太無聊了!靈機一動,發現電視後面有HDMI的配備,火速告知胞妹把家裡的HDMI線拿給我,讓我可以一邊讀書,一邊看劇,聽音樂。最後跟我預想一樣,效果非常的好。而且電視配置會旋轉的機關,讓我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劇集。
  3. 日常之事:這幾天把帶在身邊的書讀完,分別有: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中國傳統醫學社群對於祝由療法的評價與態度〉;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林美香,〈野蠻的祖先——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古代史書寫與祖先形象的轉折〉。有些文章在此之前看過,藉在酒店之際再看一遍,增加記憶與另種思考方式。林富士老師所關注的是一般歷史學家常忽略,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日常不可或缺的層面,討論主題橫跨婚喪喜慶、檳榔、屎尿、鬼魂等等,內容有趣且具啟發性,提醒我們不應忽略此等毫不起眼的「小事」。只可惜富士老師早逝,或許到其晚年之時會有更深入的研究。美香師之〈野蠻的祖先〉一文,論述「古代不列顛」的認同,及「不列顛」一詞從何而來?作者利用古代至近代早期的歷史書寫,重新探討與追溯「古代不列顛」與「近代不列顛」的關聯性,藉此分辨出一詞在兩個時期的差異。自師承美香後,我也習慣稱Britain為不列顛而非英國。
  4. 2020東奧賽事:我並非熱愛奧運賽事者,不過對游泳、羽球、體操等項目有濃厚興趣。羽球芳面,台灣選手李洋與王齊麟的「齊麟配」在奧運男雙賽事中奪得金牌,以極速之姿迅速勝出,「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這面金牌真的非常難得!而女單賽事方面,情況與男雙完成相反。由世界第二名的中國選手陳雨菲,對戰世界第一的台灣選手戴資穎。兩者戰況拉鋸僵持,小戴偶爾的失誤讓對方趁勢而上,陳雨菲全程以「穩定、防守與機會」最後擊敗小戴,奪得金牌。小戴雖然位居身二奪得銀牌,亦是台灣奧運史上首面女單羽球獎牌;游泳賽事中,中國選手汪順繼孫洋後再次奪得金牌,打破美國飛魚菲比斯的六連冠,身高1米92的汪順不僅高,身材好,還有出色的泳姿,相較孫揚真的沒法比啊!看好汪順日後的發展;體操方面,日本選手橋本大輝以88.465分擊敗中國選手肖若騰 (88.065),以年僅十九歲之姿,榮獲體育界最高榮譽,可喜可賀。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難忘」的山頂防疫隔離 Day1&2

         接下來廿天的隔離,我將會用日誌的方式紀錄隔離生活點滴,作為以後自身的防疫史料。

        七月二十五,僅睡了兩小時多便爬起床,刷洗完後把最後的物品裝好入袋。七點廿分左右叫車,七點三十分將行李拿下去,再跑到管理員處歸還車庫卡,住了兩年的綠野山莊生活正式完結,不捨得中庭的橘喵喵,離去前連抱抱牠的機會都沒有。

        上車後便往臺北車站預辦登機處去,大約花了廿分鐘抵達,開啟了這天一波十折的故事:

  1. 太久沒坐飛機,忘了預辦登機要提早3小時。1030的飛機要0730完成託運,可是我0730才剛上計程車:)
  2. 到機捷閘口才被告知沒有直達車(36分),只有普通車(50分),差點大失預算。
  3. 普通車不雷,只是停的站較多,站與站之間除了長庚醫院往林口;林口往山鼻外,其他距離還算短。
  4. 出閘時餘額不夠,要在沉重的包包裡拿出錢包實在不簡單。
  5. 想說去到機場了,可以好好安頓下來,事實上並沒有:)八年以來,每年兩次回家的行李都不會低於28kg以下,更遑論此次是回家終章。兩行李袋,一行李箱,一背包,估算都超過50kg。去到櫃台一秤,行李就達34kg;最好笑的是,桃機輸送帶負重只到32kg:)我幹,還要我從放得剛剛好的行李箱抽出2kg出來額外裝箱!天啊,我當下考量的是下機後,我一個人如何多拿一箱行李?很可惜軒軒居家辦公,不然他一定都可以幫我算免費丫嗚嗚嗚QQ。最後不作糾結,直接去行李打包處找他要個箱子,打開行李把書都取出來,重2.8kg。再回到櫃台,我還要託運一件手提,重8kg,要再付1800新台幣。付吧付吧,我確實沒力了。
  6. 真的是太久沒坐飛機,或是不以為以,我忘了手提袋有電腦的鋰電池,正準備要進去安檢時,海關人員發現了,空姐大叫我「先生,抱歉你的行李有電池嗎?」我當下完全想不起來。直到翻來翻去打開另一小袋才看到。除了糗,還是糗,還不只這一次。
  7. 進去安檢,三台電腦都拿出來,我想我真的是瘋了。過機又發現我的文具袋有什麼違禁物,文具袋被翻到我想打人:)超亂。
  8. 忘了新辦居留證沒開通自助通關,白跑一趟。
  9. 終於到禁區了,時間是0945,距離登機還有5分鐘而已,於是慢慢走去長榮D4 Zone準備登機。以前的我都會逛一下免稅商店,沒想到這次看到也沒力逛了:)
  10. 上機過程都還OK,全機僅有7人,前後左右都沒人,而且只有我沒穿防護衣。
  11. 1200 終於抵達澳門國際機場。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要先等檢疫人員安排好,取出我們的行李整齊的放在地上,才指示我們下機。拿回所屬行李後,再上檢疫車輛往北安碼頭檢疫區。
  12. 車子太小,一行七人的行李已塞滿整車,人也不太能坐。
  13. 到抵北安後,檢疫人員率先為我們探測體溫。真的是沒有最扯,只有更扯。在高空烈日下,揹著60kg的行李,沒吃早餐沒喝水,體溫很難不高吧?最後探到我是37.5/37.6,就安排我去「發燒人士等候區」。天啊!難道代表我要完蛋了嗎?
  14. 爾後還有兩人一樣被安排在這邊,一人是高溫,一人是低溫(36度)。想說等等再探應該沒事了,並沒有喔:)他們是叫消防車直接送我們去山頂醫院檢查,且不能確定是否今天回到酒店。棒棒的!
  15. 下機是1200,等到1430才有所謂的防疫車送我們去醫院。抵達醫院後,先做第一次核酸檢測,再抽血。護士告知我們要留院觀測一晚,確定沒事才會送我們回酒店。我當下超級無敵傻眼,為何這種事偏偏讓我遇上?而且害怕翌日才開始算隔離天數。
  16. 結束檢驗下,護士安排我們進入觀察病房稍事休息。不能洗澡,不能脫口罩,而且沒有轉插提供(翌日才有),這一切簡直就是要了我的老命。
  17. 簡單梳洗後睡到七點,吃個晚飯,看個書,追個劇,十二點關燈上床休息。
        就這樣過了我的第一天隔離生活,真是從來沒有遇過的難忘體驗。後來想了一想,澳門政府對防疫如此嚴謹也好,確保我們都沒事。不過他們的效率與設備真的太低了。

  • 下機後檢疫動線不清楚。防疫人員集合我們進去北安檢疫區後,人員四散。明明工作人員數目眾多,有好幾十位。卻沒有分配專責一對一處理我們填寫表格,檢查報告,確認健康碼等等的程序。而是由不同的人前來告知,每人的訊息內容不一,造成情況混亂,填錯的人不勝其數。且國、粵語不一,我完全不知道要用那一種語言來對答。
  • 設備太差。堂堂防疫專用車輛竟是破舊小巴一台;七人連同行李僅勉強夠數。如今天一行有十人或以上呢?這一台能載得下全部人嗎?
  • 看管不嚴。雖然說對體溫過高/過低者實施分區而坐,但卻沒有禁止大家互相接觸。如果當中有人確診,接觸者再回酒店散播病毒,此舉是否妥當?
        七月二十六日,隔離Day2。早上便被探體溫的護士吵醒,36.5,正常(本來就是正常!)。爾後各送了兩碗粥,不解為何是甜的?難吃。早起作簡單梳洗,沒有洗澡對於有潔癖的我來說,生不如死;只能擦擦身讓自己舒服一點。之後護士告知昨晚的結果是陰性,24小時後(下午3點多 )還要做第二次檢測確定陰性,晚上八點前就可以回到酒店。心想:「天啊,還有七小時:)」

        下午睡了一覺,起來僅2點而已。等到3點半也還沒有醫生來作檢測,害怕又要延遲回酒店啊。(檢驗結果要3小時)最後是快4點時,醫生才抵達防疫區檢測。兩次的鼻咽子檢測過程並沒有太難受,結束後不到十秒就恢復正常。回到病房後,接到澳門政府宣布從「27日起(包括21天前曾到臺灣的人士),在隔離滿21天後不用7天自行居家隔離。」實在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啊!傍晚06:30左右,護士拿晚飯給我們,是雙腿飯,飽足一頓後整理一下行李準備離開(還沒宣布可以離開啦:)。07:30 護士進來告知第二次的結果是陰性,再拿了一份接受醫學觀察確認書給我們簽名,之後就收拾好行李就出發去酒店啦!出發之前還要穿好防護衣,真是有夠熱。

        08:00左右,車子一行四人抵達著名的防疫酒店——金皇冠中國大酒店。作為政府指定的醫學觀察酒店,設備當然不會好得了那裡去。最可笑的是,辦理入住之時櫃台人員還說:「因為我們的wifi網絡不太好,所以你可以申請CTM與政府合作給學生的30gb免費上網。」真的十分好笑,也很可悲;連服務人員也知道自己的酒店網路爛,為何不好好作出改善呢?完成填寫與付款等手續,在保安協助下將行李送上1122房。在經歷30小時的醫院隔離生活後,總算可以好好的洗個澡,躺在床上安靜地思考人生了。

        酒店設備還可以。兩張單人床、電視、書檯、兩張椅子、一箱飲用水、一袋衛浴用品,雖不能說一應俱全,但勉強還過得去吧。整理好自己的擺設,取出應用之物,設定好電腦與網絡之後,趕緊去洗刷身上的污垢。結束後仿如重獲新生,真的好舒服啊!但願以後不要再經歷無法洗澡的日子。

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離臺前夕

        2760天轉眼即逝,即將要離開生活了八年的地方。雖然早接受回澳這個決定,但到了回去的前夕與當天,心裡的感覺總難以言喻。七月二十四日,回澳前一天,一早出發前往衛福部臺北醫院做核酸檢測。整個過程尚算快速,從登記、付費到確定後檢測,前後不需要廿分鐘。完成檢測後,趁天色尚好,沒有下雨之際往捷運新站——幸福站,一睹新站的特色。豈料中途下起陣雨,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進。從幸福站往動物園站,一共需經廿站轉三次線,歷經一小時多吧。不過時間十分充裕,早上捷運亦沒什麼人流;加上大疫警戒以來兩個多月甚少乘坐捷運,故特地在回澳前再重溫一下此情此景吧。回到政大已十點多,買個早餐坐車回家。吃飽飽早睡一下,為下午的行程儲滿活力。
        下午兩點多醒來,糾結是否要往信義區逛逛。臺北信義係我在臺灣生活八年多來,最喜歡,最愛,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地方。我曾跟眾多友人談及,「如果臺北沒有信義,那就不是臺北了。」因東區早已在幾年前沒落;即便沒有衰退,東區的商店與食物早已吸引不了我們,更何況時值大疫,生活與營業艱困,商店是捱不下去的。取而代之的是基礎很好,又鄰近臺北101的信義區。自碩士以來,信義區不僅是商業發達,交通便利;眾多知名食府更樹立或設立在各大百貨公司裡頭。不只吸引年青一代,還適合一家大小,攜老扶幼一起去那邊看看電影,吃個晚飯,聽一下街頭音樂,再結束一天的行程,這是現代人多麼夢寐以求的生活啊。加上臺北市政府等市政機關,外國機構多設立於此,治安良好是一定的;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也難怪信義會成為臺北的中心點。 最重要的一點是,信義與政大的距離十分近,乘坐綠1穿過兩條隧道,車程約廿分鐘便至捷運市府站,這也使我常跟友人笑言說:「唸政大的好處應該就是鄰近信義區吧!」
        信義ATT 4 FUN,新光三越構成的街道,廿四小時信義誠品的設立,以及眾多酒吧,夜店林立在信義區,讓這區不僅有繁華的商業與市政,更有多姿多彩的夜生活。以前總愛和朋友在晚上時往那邊的酒吧喝一杯,聊聊天。倘若碩士生活少了信義生活圈,恐怕我的碩論或生活早已支撐不了了。
        回到剛剛,兩點多睡醒歇會後,戴好面罩,三點多隻身前往信義區,作最後一次的回憶之旅。在車上思考如何安排最後一個下午的行程,逛完後還要去北醫取報告,再去萬芳停掉電話號碼,這樣一來一回實在過於複雜,後來決定在信義區找一間遠傳門市辦理即可。約莫四點左右完成,前往誠品逛逛,購物一下,回去前竟有一筆意外之款,讓我可以買下以前覺得很好但一直不敢買的物品,可真喜事一椿。在誠品待了兩小時多,要買的物品早已結帳;正想離開之時,沒想到友人偉博願意前來陪我。於是決家再閒逛一下,再去三樓書籍區找他。
        如是者,在誠品總共待了三小時多,最後發現一本牛津通識《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果斷買下來。牛津通識向來聞名中外,無論是作為教材,還是入門之書,或是普通讀本,牛津通識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一來是承出版社之名氣,有品質保證;二來是撰寫各史之學者,乃是研究該史領域之權威或專家。因此,即便是隨便一讀,其學術性不亞於一般的學術書籍。如果給高中生閱讀,說不定能啟發他們對某領域的興趣。而且這本通識是由「香港牛津出版社」出版,是繁體字,對於英文程度不甚好的同學,更是一大吸引之處。
        結束誠品之旅後,與偉博去ATT 4 FUN後面的日式餐車買晚餐。這台餐車真是十分好吃,章魚燒、大阪燒和炒麵,以街邊小食來說可算高級的了。買了兩盒大阪燒加麵,一盒章魚燒,出發前往北醫取報告,這時已經是晚上八點了。前往北醫路程遙遠,從信義到新莊,機車也要30分鐘或以上,爾後回師大取書,再回到文山區的家,幾乎就等於繞了半個臺北市一圈,真的累死。所幸的是,八點五十分就取完報告,離時限九點還差十分鐘,如果迷路或其他因素,那就拿不到報告了。回到家已是晚上十點十五分,兩人帶著疲憊的身軀,坐下來開始飽足一頓。我從來沒有想過今天會是如此的充實,如此的累啊!
        重點是我還沒有收尾,還有一堆仍在使用的物品,新買回來的戰利品。雖然說搬家清空都有八年經驗了,但每次這樣心還是會累的。就在歡笑之間不知不覺來到十二點,心想這次真的完蛋,今晚不用睡了啊!最後整理完已兩點半,總算將房間要帶走的東西,全部入袋完畢。另外,還整理了兩箱準備以順豐方式寄回澳門。感謝偉博的陪伴,最後還能在這種氛圍下結束在臺的最後一天;回想起大一第一天到中正之時,也是如此,總算是好頭好尾吧。
      從六月中旬開始整理行李寄回家,到回澳前一天的最後兩箱,總共寄回33箱(九箱書、五箱文具、一箱文件、一箱衣服、一張椅子,還有各項生活用品等等),重500多斤。幸好有嘉興貨運,不然這500斤斷不可能以兩萬多台幣的價格運回家。最後三箱順豐也以到付方式寄回家,也就花了4000多台幣吧!